欢迎来到创世老兵官网-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老兵教育文化信息平台
当前位置:首页 > 军事 > 军营故事

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干休所 一位耄耋老兵贯彻一生的奋斗哲学

发布时间:2019-03-21 14:03:27  来源:中国军事新闻网    编辑:admin  点击: 1389

从北京返回武汉,走出聚光灯的马旭,生活渐复平静。但她位于武汉郊区的家,已很难恢复往日的宁静,每天前来寻访慰问的人络绎不绝,有的是为了表达感动,更多的则是在寻找答案——这位身材矮小的耄耋老人,究竟为什么创下这么多奇迹?

每每遇到问询者,性格爽朗的马旭都会将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——“与天奋斗,其乐无穷;与地奋斗,其乐无穷;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。”这句毛泽东当年在《奋斗自勉》里写下的话,也是马旭一辈子的信条。

奋斗与安逸

——军人就要时刻保持冲锋的姿态

走进马旭的家中,迎面是3张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大照片。老伴颜学庸笑言:“那是她的偶像!”马旭却一脸认真,“我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向屠呦呦学习,都是八十多岁,人家成就比我大多了……”

为何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如此强烈的进取心?马旭说,这辈子选择了军装就与“安逸”无缘。“冲锋”,早已成为这位有着72年军龄的老兵的惯性姿态。

翻开马旭的人生履历,她至少有3次可以选择安逸的机会。

1961年,从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归来的马旭,被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。然而,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需野战军医,她主动申请奔赴部队。

来到空降兵部队后,作为军医,马旭可以踏踏实实地待在地面负责卫勤保障,她却要求随队跳伞,并创下3个新中国跳伞之最:第一个跳伞的女兵、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。

1988年,马旭从空降兵医院副院长岗位离休。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她,又一头扎进科研事业。30年间,马旭研制出能有效降低伞降伤病风险的“充气护踝”、解决高原跳伞缺氧难题的“单兵高原供氧背心”,写下了100多部学术论文和训练教材……

有人说,奋斗就是为了将来能过上安逸的日子。像马旭这样始终不懈奋斗的意义何在?马旭的回答简单:没想过意义,我就是怕闲着。也许,在老人心里,能够如己所愿地去奋斗,就是一种安逸。

奋斗与幸福

——军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为人民造福

走进感动中国颁奖现场时,马旭和老伴颜学庸都是一身迷彩。主持人白岩松问他们为何都穿这身衣服,颜学庸回答:“我们一直穿这个,这些衣服很好,都穿不烂,为啥不穿呢?”主持人连连感叹:“这就是最好看的情侣装!”

这身情侣装也是武汉第七干休所的一道风景。马旭和老伴颜学庸是出了名的革命情侣、伉俪情深。1963年,同为军医的马旭和颜学庸相识结婚,婚后问题随之而来:空降兵跳伞的“黄金期”短,婚后一旦怀孕生孩子,几年都不能参与训练,意味着跳伞生涯的终结。于是,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作出惊人的决定:不要孩子,把全部精力投入事业之中。不后悔吗?不少听说他们故事的人都问。特别是离休后,看到别人儿孙膝下承欢,这老两口相依为命,更多的人直言疑惑:奋斗一辈子图啥?这样的日子算幸福吗?

“有遗憾,但不后悔,忙乎了一辈子,不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吗?”马旭说,“幸福在于对人民有所贡献。人民认可我,我就很幸福。”

马旭的一生,从来都是围着别人转。作为军人,她为人民“转”;作为医生,她为官兵“转”。

在跳伞部队时,马旭发现总有战士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受伤。她和老伴颜学庸查阅了大量资料,反复研究尝试,最终获得重大突破,发明了跳伞着陆时保护脚踝的充气护踝。

为便于到部队调研和医学研究,马旭和老伴甚至放弃干休所安排的公寓房,搬到位于郊区的一个偏僻小院。在这里,马旭研制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,写下了《空降兵非战斗成员初步分析》《跳伞训练压缩性骨折334例分析》等100多部学术论文和训练教材。

“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,我能活着就是幸福。人的一生是有限的,而为祖国作贡献是无限的,只要生命不息,就得奋斗不止。”马旭说。

诚如斯言,“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,也是最懂得幸福、最享受幸福的人”。

奋斗与苦乐

——在军人词典中,不断挑战自我是一种快乐

倔强,是马旭留给他人最强烈的印象。今年86岁的马旭,还在执着地准备着考研!起因源于19年前的一次“赌气”:2000年,中国(湖北)科技博览会在武汉举行,马旭的一项专利项目,因有人质疑她的学历低而导致流拍。这一质疑,让马旭萌生了考取研究生重回课堂,找志同道合的导师一起研究这个项目的念头。

考研,对于年轻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更何况记忆力已衰退的老人?可马旭从来就喜欢干有挑战的事。她说,在军人的词典中,不断挑战自我、完成人所不能是一种快乐。

1961年,刚当空降兵没几天的马旭,就给领导出了一个大难题:她要和男兵一样跳伞。理由很简单:“作为军医,我必须和战士们在一起。战士下去受伤了,医生却还在飞机上,要我何用?战士拿枪,我背药箱,战士到哪里,我有责任跟到哪里。”

她的请求当时被驳回了:一是当时我军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;二是她的身高和体重都不符合要求。马旭却铁了心。回到独自住的小院,她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大坑,填满沙子,用桌子、椅子搭起高台练习跳伞动作,每天跳500次,足足跳了半年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,她最终克服自身身体缺陷,通过重重考验,赢得领导和官兵的信任,顺利拿到了翱翔蓝天的“资格证”,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女兵跳伞的历史。

几年之后,马旭被批准为“试风跳”小组成员。从1962年第一次登机跳伞开始,马旭从青年、中年一直跳到老年。

2018年,马旭为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捐款千万的消息传出后,网络上“女空降兵捐1000万何来”上了热搜。的确,1000万可不是小数,而马旭和颜学庸都是普通军队离休干部,钱从何来?这其实也是马旭自我挑战的结果。

刚结婚那年,马旭就和丈夫约定,把家庭开支减到最低限度,钱省下来将来捐给家乡。寻访过马旭的人,都不会对这样的场景感到陌生: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、四五十年前的老式沙发,穿了20多年的旧棉袄,十几年前的翻盖手机……很难想象,这些几乎是这位“一掷千金”的老人的全部家当。

一诺千金。马旭说,生活苦点不算什么,我享受其中奋斗的快乐。(田国松 刘艺爽 何武涛)

(责任主编:郑小云)

分享到:

相关报告